微分支(Microbranch)

Microbranch 使接入点能够作为一个缩小版的分支网关,通过IPsec提供到总部站点的远程连接,非常适合远程办公和小型分支机构,例如一个小套间。它共享了许多与分支网关相同的基本功能,包括备份隧道到其他集群成员和数据中心优先级。然而,Microbranch 最多支持五个活跃的总部站点。

此外,Microbranch 支持云安全集成、基于策略的路由以及广域网健康检查等特点,但不支持动态路径引导(Dynamic Path Steering)。

Microbranch 提供三种不同的隧道模式,这些模式与SSID相关联:集中式2层、3层NATed 和3层路由。每种隧道类型可以在同一台 Microbranch 接入点上并行运行。下表显示了每种模式的能力。

3层路由3层 NATed集中式2层
路由编排
本地子网/DHCP
与VPNC共享的子网(在数据中心内完全可路由)
互联网流量本地分流
基于路由开销的负载均衡
路由编排
本地子网/DHCP 服务
子网与VPNC共享
互联网流量本地分流
基于路由开销的负载均衡
无路由编排
子网存在于VPNC上。
全隧道至VPNC
(可以使用PBR进行分离隧道)
负载均衡在VPNC之间均匀分布

Microbranch_comparison

在上述拓扑中,由于VPNC是客户端的默认网关,因此2层模式需要Radius代理。在集中式2层模式下,VPNC需要一个VRRP虚拟IP地址,该地址将用作Radius代理的IP。如果组织使用3层模式并且需要启用Radius代理,则VPNC必须建立一个包含VRRP会话的2层连接。建议使用LACP连接以实现冗余。

在决定隧道方法时,请考虑以下因素:

3层路由 - AP根据其路由表进行决策,最多支持512条路由。因此,分支和总部的路由汇总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方法是最佳选择,因为它减少了管理员的配置工作量,并使AP能够做出最优的路由决策(无需通过VPNC回流)。这是部署Microbranch AP的首选方案。

3层NAT - AP通过路由表来进行路由决策;然而,来自NATed SSID中的客户端的流量无法到达总部站点的资源。NATed SSIDs不会与SD-WAN fabric共享其子网。这是一种适用于访客SSID的方法。

集中式2层 (CL2) - 默认情况下,AP会将所有流量通过隧道传输到VPNC。每个分支站点的VLAN都驻留在VPNC上。AP可以根据PBR策略中断本地至互联网;然而,如果使用本地中断(local breakout),一般建议将所有内部IP地址段发送到VPNC,而将其他路由地址段发送到互联网。当设备需要2层邻接才能正常工作时,这种方法通常是推荐的。

Microbranch AP可以同时支持2层和3层模式。VPNC也同样能够兼容这两种模式;然而,如果使用2层,VPNC必须与其在L2上相邻,以启用上一节所述的VRRP功能。

2层隧道的编排与3层有所不同。2层隧道会为集群内所有成员建立连接,并根据客户端负载进行均衡。例如,如果一个hub站点有两个网关,Microbranch AP将分别与这两个VPNC建立隧道。当需要转发客户端流量时,AP会通过隧道将其发送到VPNC1,而下一个客户端的流量则被发送到VPNC2。

3层隧道同样会为每个VPNC建立一条独立的隧道;然而,流量的转发是基于路由开销进行的,而路由开销则根据叠加路由编排器动态调整。这与分支网关的工作方式相同。

clustering and load balancing


返回顶部

© Copyright 2024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herein is subject to change without notice. The only warranties for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products and services are set forth in the express warranty statements accompanying such products and services. Nothing herein should be construed as constituting an additional warranty.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shall not be liable for technical or editorial errors or omissions contained herein. Aruba Networks and the Aruba logo are registered trademarks of Aruba Networks, Inc. Third-party trademarks mentioned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To view the end-user software agreement, go to Aruba EULA.